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战略部署,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及教育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政策要求,四川省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省级未来食品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唐勇率团队针对检查过程收集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餐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食品安全专业化的数字化技术成果,以偏远民族地区甘孜州泸定县和甘孜县为试点对象,开展校园餐食品安全工作无纸化与营养餐带量食谱的成本可视化转型升级培训部署工作,覆盖两县56所义务教育学校,惠及师生2万余人,得到了当地校园餐食材供应商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欢迎和肯定,开启了省属大学科研技术成果赋能省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品安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篇章,其中多个创新应用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化提升示范的引领典范。
策略升级,从“明厨亮灶”到全链条数字化治理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密集出台《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等文件,明确要求“推进数字食堂平台建设,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然而,以往主推的“摄像头+透明厨房”模式存在监管链条不完整、食品安全更多规范控制流程仍为“盲区”和责任落实虚化等问题。西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e食安链”数字化系统,将国际通行的HACCP、5M1E管控原则与物联网、AI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全链条穿透式监管,整合食材溯源、索证索票无纸化、储存温湿度物联化监测等模块,覆盖从食材供应商到学生餐盘的12个关键节点,实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二是主动式智能预警,通过对已有的摄像头进行经济性的AI智能定时关键识别,并形成预警信息定向推送、物联化智能音箱现场及时自动提醒,实现操作间未规范着装抓拍识别和餐厨垃圾清运自动抓拍等功能。三是专业数字化管控,系统不仅在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化架构方面遵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餐饮食品安全的五个重要原则,还融合了最新的《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数据库,将追溯的食材形成的一顿校园餐实现了带量食谱和成本核算智能可视化展示,有助于餐食的营养优化与营养餐补贴经费的信息化高效核查。
克难攻坚,高效构建省人工更实用的“数字防线”
面对甘孜州学校分布广、海拔高、食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和兼职老师任务重等挑战,团队驱车千余公里,翻雪山、抗高反,在春季学期开始之前,每个试点县均在上下午内完成当地校园餐的供应商与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系统操作培训和物联化监控监测设备安装调试,当天实现“索证索票无纸化”,基层兼职食品安全管理教师台账工作量减少80%。

据了解,本次部署的“e食安链”系统,针对学校食堂管理的更多需要,升级实现了简化操作界面、嵌入智能预警,让文化水平有限的食堂管理员也能高效履职,真正实现“科技下沉、责任上链”。同时,此次试点中,两试点县还率先引入了国内维护成本最优、落地适用性最强的AI智能监管系统,打造物联网化“明厨亮灶”升级版。该系统通过AI摄像头实现后厨操作全程智能留影,存储时长较传统教育系统硬盘提升更强,并支持手机端与PC后台双端实时监管,彻底解决人工回放查阅耗时费力问题,为偏远地区校园食安监管提供高效集约化解决方案。“系统界面简化到仅需3步操作,文化水平有限的食堂从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甘孜县某校负责人表示,该系统还创新引入“责任上链”机制,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履职痕迹实时同步至州(县)监管部门。

长效赋能,校政企产教融合共塑食安治理新生态
此次行动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产教融合的典范。西华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厅第二批公布建设未来食品现代产业学院的大学,通过食品安全专业优势和大学科技园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共同为政府部门解决校园餐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数字化转型赋能,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力优势与企业服务跟得上的协作能力,并且在系统流程持续优化和不断创新上体现公益性,不会增加建设使用单位升级成本负担,使公益性的学校有公益性的技术支撑,长效赋能。(作者:记者程伯全 编辑:张璐 校对:王力平)
学校食堂食安管理与营养餐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_00-861x1024.png)